2025年3月,加拿大自由党领袖马克·卡尼在一场竞选集会上,被抗议者泼了一身枫糖浆。
这位以“抗美英雄”姿态登场的技术官僚,上任仅两个月,便将对美强硬升级为对中美俄三国的全面开炮。
这场疯狂的“外交革命”,究竟是民族主义觉醒的号角,还是中等强国在全球化退潮中的绝望自毁?
加拿大对美经济的依赖堪称“寄生级”:75%的出口流向美国市场,能源、汽车、矿产等命脉产业深度绑定北美供应链。
特鲁多父子执政期间,这种依附性被推向极致:5G建设照搬美国标准、北极战略沦为美军前哨、关键矿产审查沦为排华工具。
美国通过《美墨加协定》将加拿大锁入经济殖民地,特朗普甚至公开调侃“加拿大应成为第51州”。 至2025年,加拿大经济已深陷滞胀泥潭:GDP增长率腰斩至0.7%,家庭债务率达185%,多伦多房价暴跌10.4%。
当特朗普挥舞25%汽车关税大棒、扬言“加拿大不复存在”时,民众的愤怒与焦虑催生了卡尼的崛起。
这位前央行行长以“技术官僚”形象登场,却在竞选时高呼“加拿大永不成美国附庸”,甚至威胁切断对美电力出口——这150万美国家庭赖以生存的能源命脉。
他的强硬姿态精准击中了加拿大人的“主权饥渴症”:民调显示,72%的民众支持减少对美依赖,12%的阿尔伯塔省居民竟赞同并入美国。
卡尼将“能源自主”作为破局王牌:25%的汽车关税反制重创密歇根州汽车城,限制水电出口导致美国东北部电价飙升40%。
但这无异于经济自残——加拿大90%的原油出口依赖美国管道,安大略省汽车零部件供应链90%与美国交织。
讽刺的是,美国电商为规避对华关税,正疯狂借道加拿大保税仓囤货,中国输加集装箱量激增50%。
这场“杀敌八百自损一千”的贸易战,暴露了加拿大产业链的致命脆弱性。
卡尼政府将对华敌意推向荒诞高度:一边将中国污名化为“北极威胁”,一边却依赖中国消化其90%的钾肥出口和30%的锂矿产能。
当中国反制加征油菜籽100%关税时,萨斯喀彻温省数万农民一夜陷入绝境;氢能产业链因中国技术断供停滞,更让“绿色转型”沦为笑谈。
这种“吃饭砸锅”的逻辑,实则是将国内住房危机、医疗体系崩溃的矛盾转嫁给“中国威胁论”。
在加俄北极利益无实质冲突的背景下,卡尼政府却将俄罗斯塑造成“新兴威胁”,甚至挪用扣押俄资产50亿加元援乌。
这种表演性外交未能赢得北约盟友喝彩,反而让加拿大沦为美俄博弈的廉价炮灰——毕竟,加拿大军费仅占GDP1.3%,连北极破冰船队规模都不及俄罗斯零头。
卡尼的“经济自主”蓝图充满悖论:试图通过CPTPP替代美国市场,却忽视对美出口占比需从75%降至50%至少需十年;炒作“中国倾销”,却对美加征钢铝关税导致本土车企零件断供18%的事实视而不见。
当OECD预测其GDP将因贸易战再降2.6%时,这种“主权觉醒”更像一场代价高昂的行为艺术。
加拿大在印太巡航中扮演“迷你北约”角色,却拒绝承认一个基本事实:其海军总吨位不及中国南海舰队一支分舰队。 这种军事“碰瓷”暴露了中等强国在霸权秩序中的尴尬——既无力摆脱美国掌控,又不甘沦为无声配角。
卡尼的激进转向本质是政治生存策略:通过制造“外部敌人”转移国内矛盾。 当自由党支持率暴跌至22%时,对华强硬成了凝聚保守势力的粘合剂。
但这种“危机公关”正在反噬:中国反制已让加拿大损失500亿美元贸易额,而美国并未如承诺般给予补偿。
当前的加拿大正陷入战略哲学层面的分裂:是继续做“安静的附庸”,还是成为“愤怒的孤岛”? 卡尼的疯狂实验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——中等强国在霸权秩序中几无腾挪空间。
若持续三面树敌,加拿大或将沦为地缘政治弃子:失去中国市场滋养、遭美国产业链剥离、被北极博弈边缘化。
但转机或许藏在卡尼的“技术官僚”底色中:推动省际贸易壁垒破除、加速氢能等新兴产业布局、在气候治理等领域与中国重建对话。
毕竟,当加拿大医院开始警告员工“避免赴美”,当特朗普威胁“吞并加拿大资源”,这个国家需要的不是虚张声势的英雄主义,而是清醒务实的生存智慧。